
用文字穿越时间,用真诚酿成岁月,用行动改变自己,用系统构建人生
正文字数丨 1869 字
预计阅读丨 5 分钟
从今年年初开始,我暗自发了一个小愿——『坚持每日更新』,一直做到完全写不动为止。到目前为止,这个行动完成得还算不错,从年初到现在,总共完成了14万字、超过60篇的内容输出,
不过在过去的一周,因为工作关系,断更了5天,遗憾未能坚持过第一个100天。不禁暗自感叹——
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不容易,但是半途而废可太简单了。
不过,从内心深处,我自己对于今年的大吞吐量的“输入-输出”还是比较满意的,尤其是 『年度策划』以及 『重新』两个系列的几篇文章,感觉还是写出了风格、写出了水平。 (文后有推荐链接)
展开剩余80%写作的人知道,坚持『日更』还是比较困难的,尤其是在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的今天,想要输出高质量、有启发的文字必须要先经过扎实艰苦的“输入”过程,即便今天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“AI神力”,但想要真正获得“深入内心、触及灵魂”的体验,人类的创造力仍然是不可或缺的。
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,只能大量阅读与持续写作。于是,我的状态就变成了这样——走路时在看书、等车时在看书、吃饭时在看书、睡觉前还在看书,我在飞机上写、在出租车上写、在候机室写、在高铁站写、在咖啡厅写,甚至在上下班路上还在拿着手机写写写,最近比较神奇的一次是在万米高空完成了文章的撰写与发布……感觉把自己变成了一台移动的文字机器。
(好奇万米高空上的创作可以点开看看)
一些朋友非常好奇,为什么我有时间阅读和写作,并且到底是因为什么把自己“压榨”成这样,到底是“工作量不饱满”还是“精神上太空虚”……
其实真实的原因是通过阅读与写作管理自己的注意力,锻炼自己的思考力与表达力。
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前段时间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公布的一组数据,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,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.40亿人,短视频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,也就是说 整个中国有超过10亿人每天花两个半小时刷短视频。
大受震撼。
其实很多时候,我自己也会忍不住点开短视频“放空”一下,但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时间黑洞,不经意间就几十分钟过去了。时间被浪费掉了,自己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,会陷入深深的自责。
短视频平台的各种“奖励机制”正在快速吞噬国家级人口数量的注意力。其实早有科学证明,短视频成瘾甚至会导致脑结构发生变化,大脑前额叶区域灰质减少、双侧小脑的灰质体积会增加。换言之,这种损害是生理意义上的、甚至是不可逆的。
基于这个原因,我开始有意识地主动管理自己的注意力,尤其是输入系统,我更加关注高质量的信息源,比如一些高评价的书籍、课程或者会议活动,在源头上解决“噪声”与“误码”问题,然后头脑中不断生成各种结构化的问题,再借助与人交流或者与AI对话等方式将这些内容整理出来、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。一套组合拳下来,基本上能够比较高效地吸收知识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个过程中,我必须全神贯注,这样才能更快地阅读、理解、吸收、转化,通过比较长时间的可以训练,可以让自己避免陷入『脑腐』的漩涡中去,个人时间的ROI得到显著提升。
如果我们避开吞吐量、ROI、时间成本、机会成本这些商业概念,从人生构建的角度来思考,如果无法为自己创造意义,这样的生命力多少也显得有些苍白和无聊了。
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诠释方法,但认识生命、经历生命、创造生命的过程大抵是相似的, 假设我们每天都在被动地接收来自各个方向与渠道的内容,却少有自己主动的理解与思考,更谈不上去点亮和影响更多的人,那这样的生命,我认为意义不大。
过去的这一周里,我确实没有很好地履行对自己的承诺,但却与一些朋友与同事展开过很多真诚、深入的交流与探讨,我总说希望自己还可以“再扳一扳”,相信也是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朋友们内心的开关,对我来说,这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生意义。
2025已经过去四分之一了,我写下的这些文字或许是可有可无的,从数据上来看甚至显得有些难堪,500多位的新关注用户、4万次左右的阅读量,蹩脚的运营技巧更是让这个号的内容选题充满迷惑。
不过这些事情对我来说都不重要, 用文字穿越时间,用真诚酿成岁月,用行动改变自己,用系统构建人生,这不是矫情的自我感动,而是真实的自我生长。
Think Big , Start Small , and Move Fast.
“
每个年代都有人想去远方。我不相信技术塑造的虚拟社会真的能消解人的温度和艺术的能量,我不相信未来会一直这样扁平碎片下去。我相信下一代大师正在嘈杂喧嚣中悄悄酝酿,有一天他们会携手登上舞台,再次带给我们光芒万丈的文艺时代。
——《地球上最伟大的一场演出》
”
2025年度策划系列
重新系列
发布于:青海省